阅读记录

《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》

17.直觉

《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》全本免费阅读

时近黄昏,晚霞漫天。

食堂的饭菜香渐渐变得浓郁,时不时地飘进办公室里。

可是此刻大家一门心思都在案件上,就连吃饭最积极的刘浩然都没有留意到饭菜香味,目光炯炯地盯着姜凌。

心理画像,这个词实在新鲜。

就连一直从事刑侦技术研究的应松茂都是第一次听说。

和容貌特征不同,人的心理是动态的、多变的,怎么画得出来?

应松茂沉得住气,但他的助手赵景新却耐不住好奇心,直接发问:“什么是心理画像?”

姜凌说:“这个词是我在一篇国外论文中看到的。犯罪的行为方式,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,反映出作案人的日常习惯与个性特征。通过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,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,分析出案犯的形象和行为、动机、心理过程、心理特征等,从而可以为确定作案人范围提供依据。这个过程,就是心理画像。”

办公室里在座的都是公安系统的实战者,对理论研究并不擅长,姜凌这段话理论性太强,听得大家一头雾水。

李振良抬手挠了挠脑袋:“小姜,你能不能讲得通俗易懂点?”

周伟也跟着说:“是啊,我也有点听不懂。”

即使是学过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刘浩然,也感觉姜凌的话太过晦涩:“外国人写的东西,翻译过来实在是难懂。要不你还是结合案子来说吧,这样好理解点。”

应松茂倒是听明白了:“根据犯罪人的行为方式来推断他的心理特点,是不是这个意思?”

姜凌点头:“对!心理画像不是真的画出一个人,而是根据我们手中的线索,对案犯进行描述。包括生理特点、心理特点、社会特点、犯罪经历等。”

一边说话,姜凌一边在白板上写下生理、心理、社会、犯罪经历这四个字。

“刚才应队已经通过物证技术锁定了案犯身高145厘米以下、瘦弱力气小、没有偷盗经验。使用发夹作案。”

“接下来,我要开始对案犯进行心理画像。”

姜凌停顿片刻,观察大家的反应。

众人都点头。

“这我听明白了,说是画像,其实并不是真的画,而是说出来。”

“说得越详细,越容易找出案犯。”

“小姜那你继续说,我都记着呢。”

姜凌拿出第一份档案。

“这是发生于1992年11月的自行车铃铛失窃案,也是案犯首次作案,案发地为纺织厂。刚才我们讨论过,首次作案一般都选择距家较近的地方,但这起案子不一样,在11起系列案中,第一次案发地距家最远。”

刚才被魏长锋等人打断的讨论终于回归正轨,李振良大脑运转速度飞快:“有没有可能,她那天恰好在纺织厂附近,顺手偷了个铃铛?”

刘浩然立马摇头:“不,不可能是恰巧。首次作案时人的心理最为紧张害怕,一般会选择在家附近。你仔细看案发地图,序号越靠后、距离毛巾厂越远。唯有第一次作案是个例外。”

李振良凑近地图观察了一下,冲刘浩然竖了竖大拇指:“好像真有这个规律,你厉害!”

周伟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:“会不会首次作案她不是一个人,而是某位住在纺织厂附近的人带她过去的?”

刘浩然再次摇头:“不可能。偷东西又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,肯定得避着点人,怎么可能跟别人一起?”

这也不是,那也不是,周伟摊开了手:“那你说,是为什么?”

刘浩然头脑比较清晰:“有一种可能,她一开始想偷的铃铛正好是纺织厂职工的。”

李振良与周伟想了想:“嗯,有道理。”

“浩然说得对。”姜凌冲刘浩然点了点头表示肯定,“一切不合理的地方,往往成为最关键线索。”

刘浩然得到肯定,心里美滋滋的。

姜凌继续说:“如果犯罪动机是求财或偷窃癖,那她第一次作案肯定会选择离家近、方便下手的地方。采用排除法,我推断案犯的犯罪动机为报复,通过偷窃自行车铃铛来达到报复目的。而第一次作案的目标,自然就是她要报复的对象。”

刘浩然还是觉得有些奇怪:“偷铃铛报复,这是不是有点幼稚?”

姜凌提高了音量:“对!就是幼稚。因为案犯只是个小姑娘,她没有能力采取殴打、举报、毁坏财物等手段来实施报复,只能悄悄去偷对方的铃铛。第一个被偷铃铛的失主,就是她要报复的对象。”

刘浩然翻开第一起报案记录:“这起案子是厂办秘书报的警,不过那个自行车铃铛是钱建设的。”

听到钱建设这个名字,大家都皱起了眉毛。

“怎么哪哪都有他!”

“这人不是个好东西。”

“钱大荣一出事,纺织厂通报批评钱建设,他现在正停职反省呢。这种人,被偷了自行车铃铛也是活该!”

应松茂提醒姜凌:“你这只是推测。”

物证推断案犯是位体弱、矮小的女性,并不一定是位小姑娘;也没有成熟的刑侦理论支持首次犯案不能离家较远。

姜凌的推断看似合理,实则主观性很强。

姜凌没办法告诉大家,她在听到“自行车铃铛”这五个字时,便触发了沈小梅的档案,这说明沈小梅一定与此案有关。

沈小梅说她从六岁开始流浪、乞讨,这与案犯常居毛巾厂不相符;

沈小梅保存的铃铛是小月留下的,因此偷铃铛的小姑娘大概率是小月。

除了小月瘦弱、营养不良、死于肺结核这些信息外,沈小梅曾经说过小月只有妈妈,可是妈妈被坏人害死了,坏人有个很“脏”的铃铛。

如果说破案是一场考试,那姜凌是手执标准答案,然后想办法完善解题过程。

她的心理画像虽然缺乏直接物证,但姜凌知道方向是正确的。她看向应松茂,语气平静:“应队,这是我的直觉。”

两人目光在空中相触。

姜凌眼神清澈,在晚霞明光的映照下透着琥珀光芒。

应松茂在她眼里看到了执着与坚定。

片刻沉默之后,应松茂微微颔首:“好,你继续说。”姜凌的心理画像过程虽然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